据《罗田县志》记载,早在元代,罗田即有茯苓种植。
1738年(清乾隆3年)湖北茯苓正式挂上(九资河)牌号向蒙古、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
相传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多次到九资河采集。在清朝时期就是“茯苓之乡”。
1914年(有文谓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被确定为出口免检商品。
1957年被定为中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
198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定为茯苓生产基地;
1995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定为中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
21世纪初,九资河镇通过规范化制种、备料、选场、接种、采收和加工,提高了茯苓现代化生产水平,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加工的茯苓产品远销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为做强茯苓产业,该镇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了《九资河茯苓产业发展规划》。
2004年,九资河茯苓顺利通过了GAP认证,九资河镇也成了中国茯苓GAP种植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总投资1800多万元的湖北正光九资河药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以九资河村为中心,辐射周边35个村的规范种植格局。全镇6000多农户种植茯苓,年产茯苓500多万公斤,生产加工的茯苓产品有平片类、刨片类、方类等75个品种,户均增收3000多元。
2007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九资河茯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9月3日起对九资河茯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7年第129号)。
据2010年统计,以九资河为中心的北部山区茯苓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万窖,常年产量250万公斤,直接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